張家界文明網(wǎng) 〉首頁 > 文明創(chuàng)建 > 市民大講堂
司馬光的人品和家風
學習時報 2014-04-29 00:00:00 閱讀:
司馬光生性不喜華靡,素以儉樸自守。在洛陽編修《資治通鑒》時,住在城郊西北一個小巷中,居所極為簡陋,僅能擋風遮雨。夏天為避暑熱,他請工匠挖地丈余,用磚砌成地下室,讀書寫作其間。大臣王拱辰當時亦居洛陽,所建宅第凌天高聳,最上一層稱朝天閣,洛陽人戲稱:“王家鉆天,司馬入地。”邵康節(jié)則打趣說:“一人巢居,一人穴處!”
司馬光不收任何人送給他的禮,就連皇上的賞賜也不受。仁宗皇帝臨終前立下遺詔,賜予司馬光等大臣一筆價值百余萬的金珠。司馬光考慮到國家財力不逮,便領(lǐng)銜上書請免。力辭再三未果,只好將自己那份珠寶交諫院充作公費,金錢接濟了親友,自家分文未留。司馬光為官40年,僅有薄田三頃,所得薪俸大多周濟了窮人。其妻去世時,竟拿不出錢來辦喪事,只得典當薄田置棺埋葬。司馬光臨終床簀蕭然,唯枕間有《役書》一卷,故呂公著為挽詞云:“漏殘余一榻,曾不為黃金。”
司馬光府上有個仆人,30年來一直稱呼他“秀才”。前來拜會的蘇軾,聽后覺得不恭,就教他以后改稱“大參相公”。作為稱呼,“相公”是指“位居宰相之職并享有公爵爵位的人”。司馬光聽仆人突然改口,吃驚地問他誰教的,仆人如實稟告。司馬光說:“好好一個仆人,被蘇東坡教壞了。”在司馬光看來,“賢者居世,會當履義蹈仁,以德自顯,區(qū)區(qū)外名何足傳邪!”他不僅自己不吝身份,也不希望家人為世俗所染,變得勢利起來。
俗話說,“宰相家人七品官”。在封建社會里,因勢焰熏灼
相關(guān)新聞
精彩資訊